当人们提起厦门,总是先想到鼓浪屿的琴声与环岛路的椰风,可这座"海上花园"正悄然上演着另一场革命——软件产业增速连续三年突破15%,但质疑声随之而来:缺乏互联网巨头的海滨城市,如何孕育出蓬勃发展的数字新生态?或许答案就藏在鹭岛独特的创新基因里。
1. 产学研如何破解技术转化难题?
在厦门软件园三期,路桥信息与厦门大学共建的"低空经济联合实验室"给出示范样本。这家深耕交通信息化20年的企业,将无人机应用场景与高校的航天航空技术深度融合,成功孵化出国内首个智能低空交通管理系统。实验室汇聚中科院、清华等顶尖专家,仅2024年就申报专利23项,其研发的无人机巡检系统已覆盖厦门80%桥梁设施。
这种"企业出题、高校解题"的模式成效显著。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吴教授透露:"过去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30%,现在通过联合实验室机制,转化效率提升至65%以上。"正是这种深度融合,让路桥信息成功登陆北交所,成为智慧交通领域标杆企业。
2. 政策雨露怎样浇灌创新土壤?
立方幻境入选2024年技术创新基金白名单的故事颇具代表性。这家医疗教育模拟企业凭借"数字孪生手术室"项目,获得提供的0.8%超低息研发贷款。厦门自2022年起将技术创新基金规模从30亿扩至100亿,建立"研发投入-白名单-低息贷款"的闭环支持体系。数据显示,入选白名单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7.2%,高出行业均值3个百分点。
政策工具箱还在持续升级。2025年新修订的《软件和新兴数字产业发展措施》将扶持条款精准至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细分赛道。美亚柏科正是受益者,其"天擎"公共安全大模型研发获得1200万元专项补助,该模型现已在15个城市公安系统部署,案情推理准确率提升至89%。
3. 产业链协同怎样加速应用落地?
在杏林湾畔,一场由瑞为技术主导的"AI+交通"实验正在改写城市治理逻辑。企业研发的人脸识别系统,通过与卫星定位、狄耐克等本土企业的数据互通,构建起覆盖"海陆空"的智能通行网络。这套系统已在北京大兴机场等38个交通枢纽应用,日均处理数据量达2.1亿条。
产业协同的"乘数效应"在消费领域同样显著。美图公司推出的"奇想智能"大模型,整合了熵基科技的人脸识别、云知芯的语音交互等技术,其"一键美妆"功能上线三个月即获1.2亿用户。这种"技术模块化+场景定制化"的模式,使厦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60亿元。
当白鹭掠过软件园三期的玻璃幕墙,这座城市的创新图谱愈发清晰:组建不少于5个产学研创新联合体,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,在低空经济、智慧医疗等赛道建设3-5个示范园区。对于后来者,或许可以这样破局:建立"创新飞地"对接湾区资源,设立场景开放实验室,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——毕竟,卓越创新引领厦门软件开发迅猛腾飞新浪潮的故事,才刚刚翻开序章。